2024年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监测数据显示,我国中小学生体质达标率较2020年提升5.2个百分点,近视率下降3.8个百分点,这一变化与"体教融合"政策的深入推进密不可分。近年来,校园体育正经历从"重分数、轻体质"的应试化倾向,向"育体与育人相结合"的素养培育模式转型,在课程设置、赛事体系、师资建设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性进展,为青少年健康成长搭建起全新平台。
课程改革是校园体育转型的核心抓手。过去,校园体育常陷入"课堂练队列、考试练项目"的单一模式,而现在则构建起"基础体能+专项技能+兴趣拓展"的多元化课程体系。以上海为例,该市推出"体育与健康课程一体化实施方案",将小学阶段的"快乐运动"、初中阶段的"技能提升"、高中阶段的"专项深化"有机衔接,同时引入攀岩、击剑、棒垒球等新兴体育项目,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。数据显示,实施新课程体系后,上海中小学生体育课程满意度从68%提升至89%,课后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学生比例增长43%。
赛事体系完善是激发运动热情的关键。传统校园体育赛事多局限于校级运动会,参与面窄、竞技性强,而体教融合背景下的赛事体系更注重"全员参与"和"层级衔接"。教育部牵头打造的"全国青少年校园体育联赛",覆盖足球、篮球、排球等15个项目,分为班级、校级、市级、省级和全国五级赛事,每年参赛学生超过3000万人次。这种"人人有机会参赛"的模式,让更多青少年在竞技中体验运动乐趣。浙江省还创新推出"体育嘉年华"活动,将体育竞赛与文化展示相结合,设置趣味运动项目和亲子比赛,进一步降低了参与门槛,提升了活动吸引力。
展开剩余49%师资与场地保障是校园体育发展的基础。针对体育教师短缺问题,各地采取"编制内招聘+社会力量补充"的双渠道解决方式,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数量较2020年增长18%,同时引入退役运动员、专业教练担任兼职体育教师,丰富了教学资源。在场地方面,"校园体育场地开放共享"政策取得显著成效,全国已有76%的公办学校体育场地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社会开放,部分地区还通过"政府购买服务"的方式引入专业机构运营管理,提高了场地利用率。北京市朝阳区的学校与周边社区共建"体育服务圈",学生放学后可直接使用社区体育场馆进行训练,实现了资源互补。
评价机制改革是引导校园体育方向的指挥棒。过去,体育中考常成为校园体育的"指挥棒",导致学生集中训练考试项目,忽视全面发展。如今,多地推行"过程性评价+终结性评价"相结合的体育中考改革,将学生平时体育锻炼、参与赛事活动等纳入评价体系。广东省的体育中考改革颇具代表性,其过程性评价占比达40%,包括体育课出勤率、体质健康监测、运动技能掌握等指标,终结性评价则采用"必考+选考+抽考"模式,增加了项目选择性。这种评价方式引导学校和学生更加注重日常体育锻炼,而非临时突击训练。
体教融合背景下的校园体育改革,不仅关乎青少年体质健康,更承载着"以体育人"的教育使命。当校园体育真正成为培育学生意志品质、团队精神、规则意识的重要载体,其价值将远超"锻炼身体"的范畴。未来,随着改革的持续深化,校园体育将为建设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,让每一位青少年都能在运动中收获健康与成长。
发布于:四川省